close

時間:2014/12/04 

地點:人社院C310會議室

記錄人:人社18郭盈萱


 

學長姐分享

 §何佳穎學姊(13級)

    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現在在聯合報擔任編輯的工作。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工作內容,因為大家對編輯這個詞還滿模糊的,編輯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報紙編輯,跟大家網路上接觸的小編不一樣。通常編輯要完成就是下標題,每一條新聞下標題,然後選照片,完成這個版面,在聯合報的作業流程是這樣。每一家報紙可能大同小異,目前我處理的部分是這樣,編輯跟採訪是分開的部分,我是負責文字編輯。我是今年四月中才進入聯合報的,到現在才過半年多的時間,經驗沒有很多,但就是盡力跟大家分享。

    大家會覺得學人類學可以當報紙的編輯嗎?

    其實你接觸到的工作內容不會有太大的落差,我自己學人類學出來,然後接觸到新聞編輯工作部分的話,從人類學受用的地方,第一個就是觀點。你看到一個記者的新聞稿進來之後,要幫它下標題,通常因為報紙版面的限制,我們可能要在13個字以內把它解決。一個新聞內容,把它消化成一條簡短的標題,頂多再下副標題(大標題下跟著的那串文字),通常那個副標是編輯下來安慰自己的,所以最重要的是那條主標題。同樣一條新聞,不同編輯看到的話,要以什麼觀點去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比如說同樣一條火災的新聞,你要怎麼把它下得不一樣?或者這條火災新聞它有什麼值得報導,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個就是編輯他要去掌握的部份。

    再來就是選擇問題。我剛進去的時候,有些新聞系出身的前輩講說,新聞學有一個準則,就是五個W和一個H。這些都是在新聞稿子裡面要抓出來的東西,然後成為重點的一個切入點,所以有時候在人類學裡面,你讀到一些民族誌或是一些文章,或是你在看一些研究,或是在看一些田野對象的時候,這些都是你需要提出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在大學人類學課程受到的經驗,對我來說,就是在看新聞的時候,切入的觀點會很不一樣。跟新聞本科出身或是其他編輯也有是歷史背景的人,背景不同的人,會切不同觀點。人類學跟新聞不同的地方就是保存期限,新聞只有一天的期限,所以每一天去上班都是重新的開始。昨天新聞做爛了,或是新聞做多好,都忘掉,因為它不會跟著到今天的工作內容。可是像人類學,大家都知道是從事長期的研究,要進入田野,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經營一個研究題目或是田野地,所以要用長期抗戰的方式。這是我進去之後覺得小小不適應的地方,因為每天都很像作戰,可是一天過完之後,隔天就要更新了,你累積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我大學的時候有做一個國科會的計畫,接觸人類學、學習人類學、然後參與國科會的計畫,對我來講很受用的地方就是寫作的部分:就是你要怎樣讓一篇文章有架構,讓你想問的問題問得很清楚,然後有層次,有結構,這些累積都很重要。所以對我來講接觸國科會的計畫就像是去體驗從事研究是怎樣的狀況,體驗完之後,我決定先不要讀研究所,先出來工作,然後有想要的話再繼續進修學習這樣,我講到這邊,謝謝。

 

§許瑋倫學長(人類所碩二)

    我今天主要的分享是以學士班的學程環境去講。首先,人類學學程之於我來說,我怎麼進入人類學的領域。

    那時候我是大一上學期,接觸到的文化人類學導論。從那門課那我重新認識我們原本習以為常一些範疇或分類,廣泛認知為我們的這群人,其實裡面是有許多我們不認識的,或是還不清楚的地方。我們可能會因為經驗上的緣故而忽略這些東西,也就是說重新去認識我們之間存在的異質性,重新去認識這世界上很多我們不認識的東西。儘管我們跟這些人之間,可能在物理上的距離是非常相近的:可能是你的家人或親屬,或是住的周遭的一些人群,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其實是說,開始修課之後,這些課程給我整體的感覺是說,它其實在提供一種、就是我們怎麼開始去理解他者,進一步去認識我們所不認識的這群人。人類學的話我們稱之為他者,對這些他者或許我們會帶有一些刻板印象,可是當你要以人類學的方式認識他們的時候,首先你會發現他們的特殊性。這些他者有他們的一個文化的內涵,還有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這可以讓我們知道其實這些他者他們不是在我們刻板印象所理解的那樣(就是他可能是比較低等的或是跟我們不一樣,或是我們認知為怪異的那群人)。

    再來就是我們怎麼從他者的特殊性中,去找到跟我們或是跟你自己生長經驗中的同質性,這同質性可能是,一開始可能是比較片面的。舉例來說,你可能跟原住民的某個族群社會裡面面臨的一些文化現象,跟我們漢人有一些相似性,這是一種表面的同質性。另一個是說,這同質性可能反映了,譬如我們都在台灣,在一個國族的框架下我們都是台灣人,這個台灣本身有個社會的結構,或是說,社會結構造成不同族群,我們可能會覺得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這個差異是因為在我們所生長的環境裡面給我們造成的同樣的影響,我覺得這可能就會是我們現在要面臨的當代的問題,共同的課題。

    在修課方向上來說,我主要是以都市環境,都市空間,全球化還有視覺以及身體這四個部份去展開我的學習地圖。如果你有這個機會接觸到人類學的啟蒙,選擇人類學的方式,考慮用做田野的方式去面對這些我們還不認識,或是你以為已經認識的這些對象。田野的方式讓人類學不一樣,是說我們人類學的學生注定要以一種比較慢的方式來認識這些陌生的他者,或是去重新認識我們,這樣慢的方式是大家可以去享受和珍惜的地方。你讓你認識一個對象的時間慢下來,拉長之後,我覺得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簡單來講,我覺得這是在大學部分人類學給我的最特殊的部分。之後選人類學的同學們可能會有其他的想法,可是我覺得就抱持著對人類學的認知或是獲得的收穫。如果主修人類學的話,務必帶著這種自己的收穫或啟發去做一些跨學程或是跟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這就關係到學習地圖如何去開展的部分,大概是這樣子。我覺得大家可以珍惜學士班的制度,以人類學的角度去跟其他學科做一些交流,這中間可以給你獲得更大的幫助,之後如果你像我一樣對人類學這方面有更大的興趣或是想進一步的探究,大學部的課程無法解決你的一些疑惑或是好奇的話,就可以選擇繼續進修。

 

§陳采玟學姊(大四)

    我今天主要是分享申請國科會的流程,還有我為什麼會申請國科會以及我在做國科會的過程中學到什麼。國科會大概是在每年二月中收件截止,所以我是在大三上大概十月、十一月左右撰寫研究計劃書:包括你要確定你的研究題目,然後確定你的田野地,大概在二月中把計劃書交出去。然後在四、五月份就能夠知道有沒有申請到經費,七月份就會開始執行你的研究計劃,一直執行到隔年二月,也就是說我目前是大四的學生,所以我還在執行國科會的計畫。這樣的研究計劃大概是八個月左右,特別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你一開始在撰寫研究計劃書的時候,你可能要找到一位指導教授。在撰寫到送件(十月到隔年二月)的這段時間過程中,你要依照你的指導教授的要求,做計劃書的修改。然後你在寫研究計劃書的時候,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可以先到田野地看一看,然後評估田野的情形,比如說你也可以先跟當地的報導人打聲招呼,這對之後七月份要執行研究計劃會很有幫助。

    接下來我大概講一下為什麼我會申請國科會,這可能要從我二年級暑假的田野經驗開始講起。二年級的暑假我申請學校的一個兩岸交流的補助計畫,然後我就到中國哈爾濱的一個工業大學當大概兩個月的交換生。我的田野地是哈爾濱的一個早期開發區,大概在那個地方進行了一個月的田野,在這個過程中其實玩得蠻開心的,那邊的報導人對一個來自台灣的女孩充滿好奇心。我在回到台灣的時候就想說,是不是還有一些可以累積我田野經驗的機會,就想說試試看國科會。也因為剛好大三的時候,我修了當代都市這門課,老師就放了一個新聞報導的影片,是在談說高雄關於一個叫做拉瓦克的部落。政府想把這些都市居民安置到國宅裡面,剛好我是高雄人,看到這影片就想說:天啊這地方不是在我家附近嗎?住了這麼久竟然不知道高雄有這個地方。

    藉著做國科會這個計畫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田野地找到了,然後我指導教授也找到了。因為拉瓦克這個部落它有面臨迫遷的問題,讓我想去了解,試圖去找出它們理想空間到底是什麼樣的,所以我研究題目的方向也找到了。另外一個會想要申請國科會的原因是因為我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走學術,只是這個問題我現在就是還沒有答案。聽學長姐說,做國科會跟未來研究所兩邊的東西相差很遠,所以可能比較沒有辦法從做國科會看出你到底適不適合往學術方面發展。最後我想要提一下我在做國科會的過程中學習到什麼:第一個我覺得是在寫研究計劃書的時候,文獻回顧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我開始去學習要怎麼篩選跟研究題目相關的文獻,也要開始學習怎麼讓這些一篇篇的文獻變得更有連貫性;另一個部分就是做國科會確實更豐富我的田野經驗。我覺得他跟課堂上的小作業最大的差別是,國科會它是一個人的田野。你必須一個人去面對所謂的田野狀況,比如說怎麼和報導人去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然後還有另外一個點是,國科會它研究的時間比較長,你也可以漸漸了解到說什麼是進入田野的感覺,什麼時候,你是不是真的進入到田野裡面。再來是你在做田野的過程中,會和很多不同的報導人互動,從中會發現很多很有趣的事情,但相對來說你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安。比如說,像我一開始在撰寫研究計劃書的時候,我並沒有評估到說我的田野地在夏天是一個登革熱很嚴重的地方。然後就常常在聽報導人聊天的時候,就說我家女兒最近因為登革熱住院,以一種很平淡的語氣。我就想說,天啊這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嗎?但我也從這個過程中慢慢發覺說原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還有一點,就是我學習到就是我覺得進進出出田野這麼多次,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紀錄,或是一些田野的心得跟想法。還有我覺得適時地找學長姐聊聊是一件蠻重要的事情,因為我覺得學長姊他們可以給你在田野地可能沒有看到的一些盲點,或是他可以教你一些做田野的技巧,甚至是說他們可以理解你進入田野遇到的一些挫折和一些不安的情緒。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我是在某一堂課聽過一位學長分享一句話,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是說:要怎麼樣做田野呢,搞砸就對了。當你真的搞砸你的田野地的時候,你就會懂得你要怎麼做田野。所以我希望學弟妹可以好好把握做田野的機會。

 

§尤筱葳學姐(大四)

    我接下來的分享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是修課經驗,就是修考古學課的經驗;第二個部分是我在學士班裡面學習考古學的過程中有些其他的資源的部分。在修課的部分,其實考古學有很多很有趣的課,我自己在回想這些課,我自己會覺得非常開心而且有非常多的收穫。我在大一下的時候,因為我進人社院學士班就想我要做考古學,所以我就很急的跑去修考古學導論。我那時候去修是處於一種懵懵懂懂的狀態,聽到很多名詞閃過去,很多方法閃過去,那門課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模糊。但這不是老師的錯啦。後來我現在到大四有些其他的經驗之後,我才發現很多東西會越來越清晰。接下來,還有修過生態考古的課或是人骨考古學的課,這些課也都非常有趣。像生態考古讓我看到,原來古代的人跟社會還有他們跟那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他們不是在一個真空的環境狀態下,然後環境其實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文化。人骨考古學也是一門非常有趣的課,那時候我們班分很多組,然後每一組老師都發了一具人骨給大家。大家就去觀察那些人骨,然後透過這堂課的學習經驗也讓我發現我覺得實際去碰那個考古學的標本,其實是還蠻重要的。因為在課堂上你看了人骨的各個部位,或是你看了什麼石器或石頭,可是你真正碰到那些東西的時候,我就搞不清楚什麼是石器,什麼是石頭,然後那個人骨的部位又跟真正的人骨長得不太一樣。所以我自己會覺得修這些課給了我一個視野看到考古學裡面有這麼多的領域,有這麼多的議題,但是我會覺得實作經驗也很重要,所以我接下來要分享的是有關課堂之外的事情。

    我自己的考古經驗也不是很多,不過我分享一下我這個暑假去了南科和史前館。我在那些地方也是做跟考古學相關的事情,主要是去分考古學的標本。在這個地方我學習到了第一個就是我實際碰到了那些標本,讓我非常開心,也讓我去回想我那時候考古學導論到底學到了什麼東西。然後當我真正遇到那些標本的時候,我覺得我大一下修那些考古學課的東西就變得比較具體一點,就我終於知道原來石器它不只是一個石頭,實際可以怎麼去研究它。比如說像有些玉石、玉器之類的,它的產地可能也有些內涵在裡面,然後那時學了很多方法,雖然我在這兩個地方實習並沒有碰到這些方法,可是好像也大概知道原來這些東西是可以這樣子做的。特別像史前館的部分,因為它是一個博物館,之前修一個課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期末報告,老師叫我們去博物館。不過那個時候我沒有到史前館(是後來才去),但如果能把博物館當成田野,也是非常有趣,所以大家如果對博物館有興趣,看看有沒有當志工的機會或是實習的機會。有些博物館它們其實會有實習生的制度,通常是在寒暑假的時候,大家可以上一些自己喜歡的博物館的網站去看一下怎麼申請,然後是不是要交自傳,是不是要提一個簡單的動機這樣。真正進到博物館的時候也可以去看博物館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大家到底在裡面做什麼事情。

    接下來,最後一個部分我想要稍微提一下除了課堂還有這些實習的東西,我覺得在人社院學士班有一個很重要讓我成長很多的其實是身旁的人。不論是老師或是學長姊,因為我自己有時候會有一些問題,也不知道要找誰問,那個時候我就會想去找學長姊,因為學長姐年紀跟我比較像,比較知道你到底為什麼不懂,或者是我是怎麼走過來的之類的事情,然後也透過跟學長姐聊天的時候,其實也有一些反省。像剛剛提到我暑假的實習,我那時候實習完其實就是整個非常開心,然後就已經覺得那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快樂的兩個月,可是當我回來跟學長姐或同學聊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我好像太在裡面太快樂,但是有些東西我沒有仔細去反省或是去思考。透過跟學長姐聊我才知道我在博物館裡面或是在實習的地方,我是一個實習生的身分,所以我在那邊可以有這樣子的經歷。可是如果我今天換了一個角色,我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我不是只有摸那些標本很開心,我可能還可以從那些標本上看到些什麼,這些都是我回來之後在跟學長姐或是老師聊的時候才有的體驗。所以我覺得就是大家在人社院學士班學習,不管是學長姊或是老師,如果有問題,可以去問。然後還有身旁的同伴也是非常重要,不論是修課同學還是對某個領域有興趣的一群同學,大家可以一起去找老師,或是一起討論,然後我覺得透過討論也是真的可以得到很多的收穫跟經驗,我的分享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老師介紹--人類學是什麼?

§呂玫鍰

    我自己認為學人類學的一個好處是讓我真的比較理解自己跟他者的差異,我在人類學領域中常常感受到文化的差異跟它很類似的地方是可以相比較的,這些都是在傳統人類學裡給我的東西。

§陳中民:

    我一般在大學本科教的是導論,偶爾會教三四年級的人類學思潮或者是生態人類學這類的課,那麼要我回答人類學是什麼,我覺得蠻困難的。假設我學過導論我大概可以馬上寫個一大段出來人類學是什麼,但是當我學人類學超過半個世紀的時候,這實在是一個很難以回答的問題。

    不過人類學有趣的地方也就是在它是一個被學了五十年的人都難以形容的學問,人類學的內容很廣泛,但主要的是人跟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它研究的範疇。對我來說,我覺得人類學讓我學習怎麼樣了解他者,意思就是說瞭解跟我文化不一樣的其他社會裡的人,那麼在透過了解他者的過程當中,我學會了怎麼樣了解自己的社會,怎麼樣了解自己的一門學問。所以我想是一門很有趣,而且能夠讓你持續的發掘問題,然後保持你的興趣,研究的動力的一門學問。

§邱鴻霖:

    我是學習考古學,不過在我們清華的考古學是放在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考古學。過去大家對考古學的刻板印象大概就是說物質文化的研究和骨董,是挖死人的。當然我們面對這些古代的物質文化的時候,要有一個用認識過去人類社會文化,剛剛老師有提到就是說我們在做的考古學是有時間深度人類學。所以人類學的各個向度所希望談到的人類社會文化的各個面向,對考古學一樣,我們希望能夠去進行處理。

    在座的各位老師是研究活人,我每年都要講我是把死人講活,把活人讓他活得更精采。在我們清華的話,在考古學和人類學受的訓練基本上是一樣的,也不是說學考古學就不去讀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不去看民族誌,我們很多考古學裡面對古代人的社會文化的理解是來自於民族誌對於人、社會本身發展歷程的一個了解和認識。但是有很多人喜歡動態一點的,當代社會的族群,有些人很喜歡靜態的。像我講不過別人,只好講死人,講死人祂不會反駁我,但會有活人反駁我就是了。不過在我們清華來講是目前台灣從事考古學的教學工作裡面算是科班的重要的學校,當然有其他文化資產相關的學校都有教考古學。或者是說這些文化資產相關課程,不過在我們學界認可最重要的兩個學校就是台灣大學人類學系跟我們清華大學的人類學研究所跟我們學士班裡面的人類學學程,我們清華的考古學的態度是在人類學的一個框架之下來研究古代的人類社會,賦予它時間的深度。不管你是從事哪一個領域的,你都要做學史的回顧,你要對這個領域的歷史做一個反省,才去得到你後面可以繼續進行研究或找尋問題點的一個角度,所以那就是考古學。

§顧坤惠:

    我是在人類學所負責南島研究的老師,在大學部也是負責相關的課程。問我人類學是什麼,我本身不是人類學出身,我是哲學系出身。因為個人有些特殊的經驗,所以進入人類學領域裏頭,我覺得它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發現在我自己社會之外更多更多不同的人類形式跟形象。人,其實不僅限跟我們一樣,它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地方,我覺得人類學之所以能夠吸引我,是它一直讓我保持有不斷向外探索的一個動力,希望這樣也能夠是大家對於人類學的一個想像。

§李威宜:

    人類學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只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到底人是什麼?過去可能會說人是皇帝下面的老百姓,或是西方說是上帝的選民,然後到啟蒙之後才來思考人是什麼。所以在那個過程當中,人類學就隨著整個西方的自然史的發展就出來了。所以這時候就開始轉,來思考到底相對於動物,相對於植物,人是什麼?所以一開始人是什麼是放在跟動物學,跟植物學比較下來的,所以到底是什麼人,就變成是阿美族人是一個非洲人。所以人類學一開始為了要思考相對於動物學的、植物學的人類學是什麼,所以就以民族學的一個角度來認識到底是什麼人,是阿美族人,是漢人,是台灣人,是中國人,是法國人等等。

    但這是過去,隨著全球化,當代又是媒體世界,所以現在我們好像既不是中國人,台灣人好像也很混雜。到當代,到年輕這一代來講的話,就變成是到底我們已經不是什麼人了,因為我們可能過去是怎麼樣,現在是混血的啊。到當代人類學關注的就從民族學出發,反而就開始來思考那不再是人是什麼,是什麼人,而開始會思考一個問題是到底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或是成為怎麼樣的人,成為一個阿美族人,在都市成長忘了自己阿美族的樣子,因為長大才開始要成為阿美族人。成為一個台灣人,成為一個公民,或是成為一個具有勞工意識的勞工,或是成為一個同志,成為一個環境運動者,成為一個性別主義者,所以到了當代再思考人是什麼反而就開始會變成是從個人為主,但是去思考我到底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人類學當然跟心理學不一樣,心理學會想我個人,小時候有沒有幸福或是創傷,所以很多好像都有一個因果關係。那人類學要講說成為什麼人就變成是它會放到一個結構,一個社會結構,一個文化條件,把過去那個所謂的阿美族,漢人的文化條件,在這些過程當中來想說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所以這時候呢,就開始來思考的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變成是我們跟那個民族的關係,跟那個社會的關係,我們跟環境的關係,我們跟物件的關係,我們跟歷史的關係,這時候變成以自己為主體,就會變的很有意思。

    當代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不只是個人,而且要知道我們自己不是從天空掉下來的,自己過去的族群背景,勞動背景,階級背景等等的,要成為一個人要長成自己的樣子的時候,就要來知道說不是憑空掉出來,那到底我們要跟環境建立什麼關係,要思考人跟生態的關係,人跟環境的關係,那我們要思考成為一個人,就要看我們跟物質跟物件的關係。人類學對我來講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它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告訴我們去認識他者,然後透過認識他者,認識非人的環境,認識物件,然後就可以在那個過程當中多長出另外一個腦袋,另外兩個腦袋,豐富自己,讓自己知道要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

§黃應貴:

    要回答人類學是什麼其實很困難,而且跟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以及跟自己當時的關懷有關。以現在來講,因為我目前主要關懷的是跟這個世紀以來新的時代的發展有關。所以因此如果我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也就是說,假如你問我人類學是什麼,我認為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或者回答我是誰,或者幫我們了解當代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能夠幫助我們如何去面對未來,我想跟這些有關的就是人類學,這是我最簡單的回答,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類學 清大 人社
    全站熱搜

    nthuhss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