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2014/11/25

地點:人社院C310會議室

記錄人:人社18林佳萱


 

李卓穎(以下簡稱「李」)我現在是歷史所所長,來這邊主要是因為興趣,且此領域有很多朋友。

兩旁是宋玉雯(以下簡稱「宋」)老師及兩位學長(朱健鴻、許瑋倫)。

文化研究學程距今近20多年,1998年前多屬同好性質,99年成立正式教育機構。2000年有國際刊物發刊,且編輯部位於清大。2004年清大人社系文化研究學程正式成立,稍早前多於交大和中央,至此清大開始加入。

主持人:文化研究跨校學程是一個學分學程,特色是跨校,然而陽明人社院較小並沒有加入,目前多是清大交大和中央,學程規定18學分,包含必修。人社學生必修有文化研究導論,可抵文化跨校學分學程。學分免抵最多6學分,但這6學分不含必修。也就是說在清大人社原本修的學分就可以抵此學分學程,只要再多修3學分就可以了,並且是事後證明。

李:簡單來說,在校修習的文化學程學分,只要在校外再修三學分即可拿到台聯大文化研究跨校學分學程。文化研究屬於跨領域學程,也包含社會關懷。文化研究有甚麼好處呢?實際上應該是學生在學習中漸漸體會關聯的。大致來說有文化工作者、民間文化及社會運動組織工作、文化研究、學術研究及教學等。事實上我們學生的出路是極精彩的,因為是跨領域,和一般專業學科學生是不同的,需要自己多多探索。

必修為文化研究導論,文化研究實作和文化研究專題則為二選一。文化研究專題可以提供給更想鑽研的學生,其他課則有不同老師開課。文化研究工作坊,請同學謹記在心。學校會給補助金,也可以為未來進國科會做準備。有些有興趣的議題可以和老師討論,再和國科會申請研究專題,國科會會提供資源,而文化研究工作坊就是在為此作準備。主持人:三校和四大領域,四大領域是批判思考(交大)、當代思潮(清大)、性別研究(中央)、視覺文化(分散於三校)。

宋:顧玉玲老師非常適合來開文化研究實作,他長期參加社運,尤其是勞工運動,另一方面她有寫作經驗,很有文字功力,是很好的社會書寫,且他自己是念文化研究學程出來的,教育經驗多。文化研究實作維持批判思想,強調歷史與在地文化,主要是選讀報導文學,是要回應我們的台灣社會,學習調查報告以歷史訪談為主,輔以文化批判。鼓勵大家多討論思考。

李:希望同學把握機會修習顧老師的課。文化學程的課同時也可能是社會學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跨領域,也可以多找師長討論,找到更多的關聯。

學生:我看到文化研究實作和機器人的課有衝到,請問可以調開嗎?

主持人:這門課是雙掛社會學程,所以要和社會學程討論,事實上衝堂是在所難免的。

李:學士班的課非常多,要排在一學期實在很難避免撞課。只能和社會所試試看。

宋:我近年來多是文化研究學的助教,接下來我想講一個問題。人社最初設立是要超越學科傳統的疆界。但是有代價的。文化研究最長的討戰是他沒有中心課程,比較沒有組織性,常被挑戰過於零碎。對於這點反映出我們面對知識的觀點不一樣,文化學程沒有很核心或必要的課程,可是我覺得這是面對知識的另一種可能性,同學對學科既有的分野可能也有些不滿,學生的表現也不比專科學生差。當然沒有既定路程走可能造成不安,我想和大家說各位可以去適應這種不安,享受這樣的不安,這就是文化研究的活力,因為我們對學術要更深的關聯而不是被動硬加上去,這樣的版圖不是能很快浮現的,不同學生修習相同課程也有不同省思,我們需要強迫自己多去思考,我們也可以回來反問自己。不安就是自由的代價,也不用太擔心過於自由,會慢慢發現自己的路。

文化研究是甚麼?那你覺得社會學是甚麼?中國文學是甚麼?好像這些學科不太會成為問題,希望學生能細想為甚麼文化研究就會變成問題呢?事實上在台灣的中文系和中國的知識系統是有很大不同的,沒有標準答案回答中國文學是甚麼,就和文化研究是甚麼一樣。文化研究關注的是文化政治的問題,我說的是權力關係的問題,問題發生就是有它的在地性,你會因不同時空環境提出不同問題。文化研究是個參照,用到台灣可以來舉個例子,像是人生四月天,在裡面主要是講愛情,但以文化研究來分析為甚麼這個電視劇這麼收歡迎,是因為他給了一個推翻真愛的敘述,我們一般看不到林徽音因為看到她母親身為小老婆的引響,而文化研究可能就是研究這點。同樣是階級問題、性別問題,個個時空背景都有不同。文化研究重要的是自己尋找答案,自己啟發。

文化導論當成一種思想方法論、歷史的展示、文化研究和社會參與的運動,看見問題並解決是最重要的。

許瑋倫:今天分享我的修課經驗和收獲。第一點文化研究學程讓我接觸怎麼觀看次文化或弱勢族群,雖然社會學或是人類學也是觀察底層,但對次文化著墨比較少,文化研究卻有很大部分是次文化,比較不僵硬的方法論。啟發我勇敢去認識我所有興趣的次文化。

第二點,文化研究給我的幫助是視覺文化,可以讓興趣拓展到學科研究,文化研究讓我瞭解可以研究的東西其實更多。上完這些課不一定要發展到多學術,但以後像是看展覽看電影都能有很大的幫助。第三,文化研究讓我去處理個人情感的問題,這個情感有兩部分,第一是成長過程中認知上的差別,一般學科感覺無法從學科看到自己,但文化學程讓我看到自己的情感是為甚麼,這些東西扣連過來,就是反思自己這個人,這部分是文化研究特有的,批判的角度更個人更微觀。清大文化學程很多課是其他學程開的,我們可以帶著自己主修學程的角度看其他學科,這好處就是可以促進學科間的交流和對話,我覺得這是文化研究學程最有特色的地方。朱:性別身體權力讓我意識到這和社會學給的觀點是不一樣的,談論不同性取向和性別等,文化研究的課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老師的上課風格,得到不同老師的啟發。它讓我想到很多自己的生命歷練,或像是移動、勞工等,從議題看到自己,如果再議題裡面只看到別人,很容易變成憐憫,好像很有愛心的角度,但若連結到自己,有種我們站在一起,他們是我的縮影的感覺。文化研究常被質疑竟然不要現在的制度,那能提出方法嗎?但我覺得文化研究不一定是要找到方法,重要的是提出在地化的問題。我的研究計劃是社會學,但我覺得我的發問是從文化研究的方面。我覺得大家很重視文化研究到底是甚麼,但進了學士班就別在想這問題了。對議題做發問;對現象做關懷,等做了一個形貌再分門別類吧。

學生:請問文化研究導論可以放在下學期嗎?

宋:必修課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基本上應該不會影響。

李:三年前我剛成為召集人時,講起經歷很動人,講到從原本很穩固安全的世界構想,便到一個奇怪的地方,但這動人是很真誠,是和個人有關,真誠面對那種害怕,那種不安恐怖焦慮是很真實的。這是很可貴的,是個很好的經驗,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有機會重新看一次自己是甚麼樣的人,經歷不安後的重新認識,是沒經歷這段的人看不到的。我要講的是,即使是建置很完整的學科,有是要常將我們是甚麼放在心底。在倫理知識情感上要面對這樣的挑戰,這是文化研究很感動的地方。學生:是甚麼樣把某些課程說成文化研究有些不是?李:有些是歷史(過程)的原因,有些是因為人社建置上造成的。文化研究沒有專任老師,但這可以看成積極的作用,願意的老師就是有一定的開放性,我們基本的做法就是詢問老師們,如果老師願意就會把他掛到文化研究,沒有甚麼特別的篩選,但還是有核心的必修課程。

?:基本上我們會問的老師都是台聯大亞太文化的師資群,本身就對文化研究有興趣的老師。

宋:我最近在做40年代小說家,我覺得是文學文化研究的焦點,看到不同時代的引響,看到人生歷程中的波折。我不是要說那些評論是錯的,只是要研究那個年代為甚麼有那個政策那種評論。

林昱均(學程代表)人社四年會一直碰到問題意識的問題,那文化研究是怎麼發問的?有沒有甚麼方式能在文化研究中學習到的?

宋:我覺得現在回答都太過抽象。如果是我自己我會去找我有感覺的主題,找個打動你的題目,提問就是透過找個有感動的題目。

李:我覺得談一個問題這件事,人文學科沒有給學生一個指引,和自然學科很不同,這是很切身痛苦的問題。首先要討論的問題自己要有感動,跟著大家追不太好,這感覺一方面從生命經驗,也可能從閱讀,從實踐,有知識上的感受,是個好的起點,任何時候做人文社會討論的不是一個人,是和生命有關的,會有不滿,就是身在人群裏面了。不只現在,過去的人也可能摻在你的意識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化研究 清大 人社
    全站熱搜

    nthuhss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