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2014/12/11

地點:人社院C310會議室

記錄人:人社18劉思妤


 

開場

我是李卓頴,為歷史所的所長,今天來了幾位老師,開始的時候,我讓每位老師稍為簡單介紹他自己和各方面的興趣,然後再回到網頁上跟大家說明一下,今天可能無法到場的老師,他們大略的情況,讓大家瞭解。

老師自我介紹

§王憲群教授:有興趣的是科技史,主要是近代的科技史,也就是說19世紀之後的科技史,而我也有興趣1920世的紀中國史。然後,我最近和我的學生們研究一點台灣史,這樣看起來好像我們什麼都做一點點,但下場好像是什麼都抓不住。那我教的課有科技史,也輪教歷史文獻選讀。而我下學期也在通識開一門課。

§李毓中教授:很多年前,我的孩子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打電話來問我說我的職業是什麼?原來是孩子跟老師說:「我爸爸是做海盜的」,由此可知我的專長是海洋史。因為他覺得很訝異,這年頭只有伊索比亞在做海盜,沒想到台灣也有人在做海盜。我做海洋史這幾年主要是在做東亞海域的一些小人物,怎麼參與這個大時代的,從大航海時代的人物的交流。那前一陣子在做一個16世紀末的一個華人雇傭兵,他跑去替西班牙人工作。它不但是一個火藥師,也是一個神槍手,也是翻譯,甚至最後從菲律賓跑去了墨西哥,再跑去了西班牙,去請西班牙國王給予他一些恩賜。我希望從這些小的人物裡面,去看出在16世紀全球化的脈絡裡面,人們是怎麼被影響的,就像各位今天早上有沒有吃番茄?有沒有吃三明治?沒有人吃番茄啊。有沒有人吃到麥香雞,辣味的?也都沒有?有沒有吃馬鈴薯?有沒有吃早餐?有沒有吃午餐?其實很多人飲食裡面都跟16世紀全球化的所謂的哥倫布的大交換產生聯繫。所以歷史學看起來也許對,我不知道高中的歷史教育是怎麼教的,那相信各位如果來到清大人社系,然後參與歷史學程,會發覺老師們會教得非常活潑,會帶領各位進入歷史的異想世界,以上就是這樣。

§張隆志教授:我在去年8月以前是做台灣史,81號以後成為各位的公僕。那今天為什麼會站在這邊,是因為很榮幸我有一門課叫閱讀台灣,被歷史學程的課程委員會通過,列入歷史學程的選修課程,所以我來這邊介紹我的課,謝謝各位。

(李卓穎教授:盡量讓同學有機會接近我們歷史學程開課的老師,特別是剛剛新開課的老師們,更希望能邀請來,因為你們可能在學長姐那邊比較聽不到他們原先的一些上課情況,所以藉由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下。)

§馬雅貞教授:我自己的研究專長是做中國藝術史,不過我在歷史學程主要負責開的課是藝術史。然後為什麼要特別放圖呢?就是因為,各位現在應該已經是在視覺時代,那一開始放的這個是googlelogo,你們可能三不五時就會在google裡面看到,不過呢,圖這件事情,啊就是現在我覺得社會一天到晚都在滑手機,然後覺得有什麼不會,隨時都可以google。可是想想看,有什麼東西是很難google的,就是圖,對吧?雖然現在google也很努力想要讓大家可以做圖,可是沒有那麼快。那再這樣的社會裡,我是希望大家不要成為圖盲,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文盲了,可是,圖盲還是有可能的。那在這麼視覺取向的時代中,如貴還是圖盲,那就很可惜了。而且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其實各位在清大,藝術史的相關課程是很難得的,因為在台灣或是在亞洲,很多學校都沒有藝術史的相關課程,可是其實藝術史是在歐美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藝術史系,然後各位所熟知的名人啊,像是林志玲和某些人都是學藝術史的,可是重點是在於說藝術史,我覺得在這個社會理應該是可以幫助大家訓練很多獨立思考的能力,那在清大除了歷史學程有開之外,其實通識也有幾個老師有開,就是藝術項目那部分,所以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多涉略。那清大的特色除了藝術史之外,我覺得另外也就是性別學程,而我們今天性別學程的召集人——路品妃老師也有來。我覺得藝術史和性別學程應都可打開各位的另一雙眼睛,就你修了我們這兩種課,應該可以看到很不一樣的世界,所以我非常鼓勵各位來修藝術史相關課程,還有性別學程相關的課程。

§路品妃教授:我今天來也是因為很榮幸下學期即將有機會來歷史學程開一門相關課程,名字是西方政治思想史。那不知到馬老師把性別的東西提出來,如果有興趣,我們等下可以多談,就是說,其實也是相關的。我是念哲學方面,研究主題是相關社會政治哲學方面,那也有性別方面的研究,就是說,在這樣的脈絡底下,來開個這麼制式化的課程——西方政治思想史,尤其是在歷史學程開,其實就是希望就是會有反映一些人社系跨領域這樣一個學風的特色,然後也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學到一些很不一樣視角的東西。

 

念植學研究相關政治哲學方面

開制式化的課,反映人涉系跨領域學風的特色

§黃一農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清華已經很多年了,一直不斷有很多著作,最近他有著作——《二重奏》在講紅學,紅樓夢和清史的二重奏。之前有《兩頭蛇》,是在談明清之際的耶穌會士,和中國和天主教徒之間的關係。更早之前焦點是放在天文史和科學史這方面。

§賴瑞和教授:專長唐史,開的課程很豐富,也很有意思,包含唐代物質與生活,還有中國與域外方面的課。

§毛傳慧教授:現在在進修研究當中,開的課十分豐富與多元,這邊只有中國宋元,其實她開了非常多東亞和歐洲,特別是透過內陸這條物質文化研究和交流的課程。

§廖咸惠教授:主要研究宋代的歷史,專長是在宗教史和宗教社會使這一方面,特別是在道教史。如果對道教有興趣,或不知道道教是什麼,或道教怎麼去以歷史角度來理解的話,廖老師是非常值得大家學習的對象。

§鍾月岑教授:現在在進修研究,今年雖然沒有他的課,但等到二、三年級,他們累積一年進修的能量,開出更多更好的課程。專長是在近現代史,主要專攻是關於西方優生學概念和技術,傳到東亞之後,如何在東亞文化脈絡中深根然後轉化,然後跟東亞的社會產生什麼樣的互動。他日文相當好,英文也是沒有問題,對日本那方的研究是十分深入。

§邱馨慧老師:歷史學程召集人,下學期將開世界文明史

§李卓穎教授:興趣主要在兩部分,我在美國唸書時,我的博士論文是做明代江南水利史,這個東西聽起來是一個很專門的東西,也確實是,它可以從社會史、經濟史或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來理解、分析,那我自己除了對經濟史這方面不是很在行之外,對社會史和科學技術史這方面在水利史這個研究裡頭,都花一點力氣。而因為我本就對西洋文化史有一點興趣,所以我做的水利史大概在思想文化史這個因素參雜在裡頭,所以做出來有些不一樣的風貌。而另一個興趣就是思想文化史,我現在大概從宋代一直會做到明代,一個長時間的思想文化變遷,這是我大概的興趣所在。而我開的課在大學部,開中國思想文化史,下學期會開歷史理論與史學方法,帶同學去看要如何看史料、整理史料和運用史料這方面的事情,大概就這樣。我還開過其他課,不過近年,就是未來幾年會再開新的課,以後我們會有機會見面的。

 


 

現行架構:主修和副修

主:必修18選修12(老師們講錯,實際為必修12選修18

副:必修18(老師們講錯,實際為必修12選修6

現行系共同必修:上學期中國史基本問題

 下學期世界文明史

李卓穎教授:但現在學士班在進行必修鬆綁的活動,因此可能明年就情況不一樣了。不過大家現在應該暫時是用這個架構。所以下學期各位會上到邱老師的世界文明史。那麼我們在歷史學程裡有些必修課,一般的必修學分上,在上學期,也就是在每年秋天的這個學期,我們會開出幾個課,一個就是歷史文獻選讀,而下學期會開出歷史理論與史學方法,那所以我下學其我會帶大家上這個課。其實這個學分,這個課,如果一年級的學生有興趣,想試看看的話,如果時間分配的過來,也可以過來上這個課,那如果二年級再來上,也是很歡迎的。那我們在學程裡頭有所謂的專史,專史會開出四種不同的課,然後必須要在四個課裡面至少修兩門課。

專史42

上學期:季風亞州、中國思想文化史

下學期:藝術史(馬雅貞)、科技史

其他三門專史是由所裡的老師來輪流授課,像是每兩、三年,就換一個老師來授課。若選超出2個,就進入選修學分。

Q:關於副修,若選擇歷史學程作為副修,那必修18學分的意思是說,它就沒有改選修的空間了嗎?

A:李卓穎教授:你選那些課,而那些課會變成你的畢業學分,因為必修要有一定的學分。例如你主修人類學程,副修歷史,你只要修完這必修的18學分之後,你就拿到我們副修的資格。可是若你對歷史很有興趣,再修其他的課,那當然非常歡迎,只是就是那些課,因為歷史不是主修,它就不會將其列入主修的範疇,它會變成畢業時不是還有一些選修學分的空間嗎?那就是你選修學分。

李卓穎教授:下學期系共同必修——世界文明史,會由邱馨慧老師來開課,他已經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準備這門課,所以這堂課會非常精彩,請大家拭目以待。而下學期我的課是歷史理論與史學方法,我大概準備這樣做,簡單的說一下,就是我大概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帶著大家去比較一些有趣的一手資料,然後從一手資料裡面看很多複雜變化的那種比對的過程,然後從比對過程中去看可以去想出一些什麼樣的歷史論點。那第二個部分是從二手資料間相互批評的過程中,去找找看那麼如果由我們來理解這個事情,我們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去看為什麼他們要他們互相批評,然後我們怎麼樣可以再這樣的理解之中,找到自己的、可能的一些理解。第三個部分就是從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的相互比對之中,看出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方式找到那些有趣的歷史問題。最後,會有一部分是大家可以自己根據我們已經講過的東西來做一些實際的操驗,大概是這樣子,歡迎大家來修課。那麼我們的專史必修下學期是馬老師要開的藝術史,和王老師要開的科技史。

王憲群教授:科技史就是科技史啊。我對會動的東西有興趣,因此我上的課會強調會動的東西,所以歡迎大家來修,裡面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機器會動,人都在想利用科技讓自己過得更舒適,讓自己吃得更棒,讓自己穿的更暖,那這個科技讓生活在歷史上有所改變,這將是這個主要要上的目的。

馬雅貞教授:課是以西洋藝術史為主,雖然我必較強的是中國,可是我也花了非常多的力氣去想要如何開這門課。那之所以會選擇西洋一方面是大家現在接觸比較多的是西洋藝術史,然後另一方面西洋藝術史作為藝術史成為現代學科的一部份是很重要的關鍵,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選擇西洋藝術史。那基本上我的上法是,就傳統的教法是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從舊石器一直上到現代,可是這種上法雖然好像很清楚,可是它有些缺點,因為有些議題沒辦法深入的討論,所以我想了很久,最後我決定把它開成每次上課會分成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談藝術史裡面重要的問題,然後另一部份我還是會依時間先後給大家一個藝術先後發展的流變,而第三個部分算是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會針對一個作品作比較深入的討論,然後讓大家可以看到說藝術史怎麼看一個作品,然後可以怎麼樣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討論為什麼藝術是在什麼樣的文化脈絡下產生,然後為什麼是藝術史,藝術史的部分在哪裡?那大概就是這樣。

李卓穎教授:選修課程在下學期賴老師會開唐代物質與生活,這個課老師已經開過好幾次,就我沒記錯的話,他每次給我們介紹這個課時他說希望將來能像拍電影一樣,所以他希望在意義上能帶著大家去瞭解唐代的物質和社會生活,他們真正長的樣子是什麼樣子,不要造成一些誤會。那麼廖老師的近世中國士人生活中的近世中國大概是從宋代開始,士人也大概是從宋代以後變成要緊的一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動力來源,談談他的生活史,大概是這樣。

路品妃教授:我這門西方政治思想史,我們討論的材料就都是西方的發展,從柏拉圖開始,有幾位比較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就是柏拉圖、馬基維利、霍布斯,然後會討論到美國獨立宣言,還有盧梭、馬克思這算是幾個比較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其實我切入的角度比較透過幾個面向來談西方政治思想史,而且是強調他觀念的演變跟發展,而且所長特別有歷史情境的脈絡,所以是比較強調思想史,而非是說只是發生在過去這樣子。那的確我的專長、學術背景是哲學,然後我會蠻注重那個論證架構,但是的確論證架構要讓同學能接受的話是需要鋪陳一些情境、背景和故事脈絡的東西,所以我會加強這方面,但是大家還是要記得我是哲學出身的,那就試試四個主要的主結啦,其實哲學出身也沒有不好,因為歷史學程來說的話也是互補,就是說你在其他的課當中學會更多史料、背景,那我可以提供給你的部分就是架構還有邏輯的理論發展這樣的一個背景訓練。

        那四個骨架就是,其實所謂政治思想呢,你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切入角度來想,就是說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還有就是應該由誰代表國家主權,然後就是說誰代表主權當然是國家,那國家這個脈絡裡面就是統治者、被統治者還有所謂的制度,要怎麼去統治的問題,所以由四個角度的脈絡去想政治思想是什麼,所以相應的會有四個問題,那我們回想下應該由誰來代表國家主權?那整個西方或者是東方也好,其實你想想他的發展,其實很自然就是有那個好像一開始是神權、王權,或是由貴族來代表,之後才轉移成所謂的民權、民主,那從民主的這樣一個脈絡,就是後來我們很熟悉的民主,但是之前不是阿,之前是神權、王權,那這樣一個轉折就相應了一個問題,就是主權如何形成?那主權如何形成,在西方國家中,其實在契約論的傳統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會特別強調就是說霍布斯、洛克這兩個重要的經典人物來講這個契約論。那之後呢,近代民主國家的形勢,其實就是第三個問題,我們會去討論法國的孟德斯鳩和美國聯邦主義,這兩個也是很典型的代表。那其實這是近現代之前的發展,那之後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如何實現民主的問題,因為我們轉折到由人民來代表主權的時候,其實就是晚近兩三百年來,如何實現民主其實也有不同的制度上系統性的想法,所以我們會去討論自由主義的想法,還有貼近社會邏輯的想法與社會主義馬克思反階級的這種想法,然後再過來是公民權、社群主義和民主主義,一種群體意識的崛起,然後就是女性主義,算是說所謂傳統上搞政治、做政治,或是到現在都一直是男人嘛,那現在有一個制度性的想法就是女性主義,而這個就非常重要,也會在裡面談。那女性主義大家可能對它有不明,因為我是做性別,所以我稍微澄清一下,其實大家不要怕女性主義,其實講女性主義只是代表支持性別平等。那支持性別平等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有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你不會性歧視,所以反映在學術學科上面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抓緊這個脈絡,而不是被拖著走。那過去的人比較沒有性別概念的時候,其實你很容易在經典裡面發現充斥性別偏見和歧視,那我再帶你們讀經典時,我會特別注意到這點。然後第二個就是反對男性中心,意思就是那是不是就要轉換到女性中心?其實是適當回到性別平權的概念。那第三個不要過度仰賴男性權威,也是回復到所謂的性別平等概念上。所以這是第五個制度性架構,這個女性主義,雖然我想講多,其實它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要涵蓋整個過去紀元前三百八十年前到21世紀的脈絡發展,要講的東西也是蠻多的。那最後一個也就是抗爭,就是說我們談許多政治上概念的演變,其實最後會有一個叫做濫權和暴力,那怎麼面對這個東西,討論的方面就是美國獨立宣言、感性宣言和梭羅。基本上課程的安排就是如此。

張隆志教授:我直接秀我上學期的課綱給大家看。

Q:自己對這堂課的要求

張隆志教授:我對這堂課的要求就是大家要好好唸書。那這堂課基本上就是以台灣史為主要的部分,帶大家來認識兩個相關的研究。第一個就是我比較熟悉的學院的台灣史的研究成果,那這部分我會用個人的研究、方式來介紹,所以各位如果要選這個課的話,我要強調一下,就是歷史所的課都非常好,今年也有很多很好的課,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優先考慮其他的選修課程。但是如果大家行有餘力的話,那這個課基本是分成三個部分跟大家分享,第一個部分是有關台灣史的通史的新的作品;第二個部分是按照不同的時期,分斷代來介紹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那第三個就是按照不同專題,來介紹一些我認為還不錯的新的作品。那這個課為什麼叫做悅讀台灣:從學院史學到公共歷史,是因為台灣史變成研究領域是一個比較晚近的現象,所以是過去2530年才成為一個學院的研究領域,在那之前,是以一種反抗論述或是禁忌的方式存在。所以這個課開課的原因大概就是希望讓學院的這些歷史研究的成果可以慢慢公共化、普及化,那也讓大家慢慢思考台灣的資源。那這個課更重要的其實是有關公共歷史代入史學的部分,也就是說,歷史如何通俗化、普及化、公共化,那公民的歷史素養如何提升等等。所以如果選這個課的話,大概會從兩個方向來思考,一個當然就是說,相對於歷史所的課之中,台灣史的課都相對較少一些,好像是說邱馨慧老師和李毓中老師之外,其餘就沒有其他台灣史的課,所以我想他們願意把我列入選修,可能可以多提供一些台灣史的知識。那另外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是說,現在目前大家上過的台灣啟航的課之中,其實有關歷史,甚至台灣史的部分是比較少的,那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台灣史就更少了,所以這個課的另一個功能可能就是挑戰從國中、高中、大學學到的台灣史教科書的知識。那除了文本的閱讀之外,我們也考慮到一些新的媒介,例如說網路、影音、漫畫等其他的方式,這就是一個大眾歷史的課程。那因為我不太會講話,也不太會教書,也沒有太多時間準備,所以這個課大家真的要來選的話,那就是要有自主學習的熱忱,然後要對這些課真的很有興趣,然後能用各種方式讓閱讀和台灣史有更多地結合。

王憲群教授:上課聽課、讀書,每個同學自己要做project。這個project就是要根據這個課主題,自己找一個主題,自己做練習,因為我向來強調要把手弄髒,因為你不接觸史料(我們說的史料,各式各樣的東西都是史料),那不管是上我的科技史或是歷史文獻選讀,都是要把手弄髒的。把手弄髒才知道社會現實大概是怎麼樣。那我在各位進行這個project中,我也會給各位一個評分與協助,把這個報告弄出來。

李毓中教授:我比較重視同學們的上課參與度,就是表達能力的部分。然後就是說希望同學們在這堂課之後,能夠寫出適當的研究計劃和成果,當然並不是要一個非常完整地,但要俱備怎樣做研究的計劃。

馬雅貞教授:我的課就是要同學來上我的課時要盡量參與,大部份同學應該都不太熟悉什麼是藝術史,那藝術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視覺分析的能力,所以我上課會一直會問問題,請各位盡量回答。實際作業練習就是兩個,一個就是期中請針對一件作品寫六百字的風格分析,然後期末就是針對兩件作品作比較分析。很簡單,不過這幾百字的分析會讓大家有很大的成長。

陸品妃教授:盡量找中文文本,但仍要俱備英文閱讀能力,並盡量在課前有讀過,這樣在課堂上聽講會比較容易,也可以跟大家有一些討論。那課程參與度也是我蠻強調的,就是要來上課,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透過這樣的學習,其實是比較有效的,然後比較有趣的,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當成負擔,當做有趣的事情來做。不會要求作報告,希望以創新方式來重新想過去的經典,基本上不會給太大的壓力,只是希望大家的參與度要高。

李卓穎教授:希望大家多參與,認清自己缺乏什麼,然後會有一定的方式讓這樣的能力培養起來,這樣的培養並不只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在一個群體裡面跟你的同學討論然後跟我一起來討論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那另一個就是要實際操作,去摸這些材料,動手去做這些事情。做一個歷史閱讀跟研究,需要一定能力、材料、技術、品味把它創造出來,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照理說應該是個有趣、很愉快的事情,那麼只要我們一起投入,就可創造出屬於自己、有自己風格的成品。

康華倫教授:下學期開拉丁文歷史文獻選讀二,這學期已經上過課了,內容是有幾種重要的拉丁文的文本。

 


 

學分

學士班到三、四年級可選歷史研究所課程,而選這個課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若主修學程需要有30個學分,其中有12個學分是選修課,那這個選修課不只是在學程中開給大學部的課,其實若是來上歷史所的課,也是可列入那12個選修學分。另一個好處則是說,若是你考上清華歷史研究所,那些選的課只要是在你畢業學分之外的學分,超過的學分若有歷史所的課,那就可以拿修過的課來抵免在歷史所要修的學分數,當然它有一定的上限。那如果你是考上別的研究所,那我想想你只要去跟他們申請,我想他們也會有很大的機會認可這個學分。其實三、四年級的同學,只要認真表現,不一定比研究所差。

歷史學程學生專題研究:同學如果上了歷史課,想要做一個題目,且是想要以歷史學角度作專題研究,會配置一位碩士或博士生,協助大家寫出這份報告,這大約會進行五個月的研究。有很多好處,一個是若大家將來想申請國科會的科技部的一些獎助的話,這個可以是你們操兵演練的前哨戰。那若你將來想要進一步考研究所推甄的話,這當然也是你一個前期的準備階段。你們可以做任何題目,所有題目其實都可以跟歷史有關,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只要能夠當上線,畫上邊,我們都歡迎參加這樣的一個活動。然後在五個月以後,我們會有一個簡單的成果發表,並且我們會給各位一定的獎勵。因此希望各位等到三年級時,其實二年就可參加了,有意願的同學下學期可以密切關注我們的廣告,盡量爭取參與這樣的活動。

 


 

學長姐分享

§張學長:13級,歷史所碩一

大學部時副修歷史,主修人類學程。當時歷史修課人很少,曾有一次進門時只有李卓穎老師在教室裡面,等到很久後才有其他同學來上課。然後歷史學程有很多的討論課,所以就變成討論課的時候壓力有點大,因為人很少,所以不管如何,上課一定會被點到,不像其他社會學程或人類學程之類的人很多,可以躲在台下,就算被點到也可以假裝沒有來。不過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自己討論、講話的一些能力,也不用怕被老師罵或如何,其實其他同學講的也不一定都很好,所以老師不會太苛責你之類的。和其他學程不同之處在於不用出田野,因為其實我以前修人類學程時,都是要出田野的。尤其是同學在修社會學導論時,應該有做過一些基本的田野,可能就是出去訪問調查之類的,因為以前被姚人多老師教的時候,有被要求去統計或做問卷調查之類的。因為人類學程和社會學程都一定會出到田野,所以對於一些比較害羞的人來說,要和陌生人談話取得想要的資訊,會感到困擾。而歷史學程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因為主要是對書籍、文獻上的文字去閱讀、去取得你想要的資訊。歷史就是很多人所發生的故事流傳下來的一些文字記載,所以非常適合一些喜歡寫小說或是故事的人,就是我們在閱讀史料時,其實就是過文字去感受為什麼他要寫這些東西,去瞭解當時人的情緒或生命經驗是如何的。修歷史學程時可以去培養如何去感受一個活生生人的曾經在歷史的過程中是存在過的,透過這些文字去感受他的存在。而這些在寫故事、寫小說時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你寫出來的故事要很動人的話,其實也是要有自己的生命經驗或是熱情在裡頭,然後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感人。所以我是覺得修歷史學程可以培養我們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掌握,然後不用和別人做很多的互動,可藉由文字記錄就掌握他人的生命經驗和感受,啓發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和感受。然後我覺得上了馬雅貞老師的課之後,原本對圖片都是很不了解,但現在進博物館或是畫廊時,對圖畫的掌握度有進步、能有較深的瞭解,就是有初級的鑒賞力。其實歷史學程的課有時候也是蠻實用的。

李卓穎教授:不是生性害羞,也是可以修歷史學程

張隆志教授:我認識很多害羞的人類學家,像是黃應貴老師。也認識很多很熱情的歷史學家,而最近歷史學有一門課叫口述歷史,所以我想貴所或歷史學家對於歷史學的界定可以多元化一點。

李卓穎教授:若想安靜下來讀書,歷史是個好選擇

Q學長有提到是主修人類,副修歷史,那所以學長相的18學分是都修被指定的那些嗎?

張學長:其實那時候我的副修歷史時,學制和你們不太一樣,可是基本上我歷史學程的必修課我都有修完,然後選修課只有修一兩門這樣。然後我覺得必修課沒有到壓力很大這樣,據我所知社會學程的必修課應該是最重的,比如古典社會學理論這類的課。人類學其實也還好。

李卓穎教授:回應歷史學程人少所以都會被點到這句話,其實解決之道就是大家都來上歷史學程

Q下學期開的史學方法會向像古典社會學導論那麼重嗎?

李卓穎教授:不會。就像剛剛學長所說的怎麼樣進入別人的生活、生命之中,這其實是非常感動的,因為能夠清楚地講出這句話時,應該是我三十歲時,而他現在就能夠講這話。意思就是,我們讀這些東西只是想進入別人的生活、生命世界裡頭,而我們要的東西沒那麼多,也都是中文,但當然它是古文,所以會有點挑戰,像是沒有斷句的東西,那我們要學習怎麼斷句。可是剛剛已經說了,那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其實文本都不長,所以沒有很難,然後有作業事先做,但是若沒辦法,就在課堂上作。

§林學長:大四,主修歷史副修哲學

經過這兩三年來,經過一些摸索或尋找的動作,原本主修哲學變成副修哲學。那為何如此?因為因緣際會,修了歷史學發現歷史和高中不一樣的地方是:歷史是手像穿越了不只是時空,還有摸到了史料。進入到史料真正記載的時候會發現很多跟你想像中完全不同的記載。很多學科都會用到歷史,向社會、人類學都會回顧歷史。但若專注在歷史本身上,它是有魅惑的,會被它迷住。透過史料的摸索會發現很多和你穿越時空去接觸似的。

補充修歷史學程的好處:

1.其實在美國要當律師,或念法學院的人,大學學科背景很多都是歷史主修

2.事實上歷史學的好是非常重要,對真理的掌握能力是比別人強的。

學歷史也不是為了讓你變得比較容易記恨,而是說對事情的來龍去脈、發展脈絡,會比較有歷史感。你常會發現台灣許多事情發生,大家都很健忘,很快就忘了,我覺得的就是缺乏歷史感、對歷史的想像、還有真正對歷史的使用。所以我很欽佩歷史學家的一點,就是他們非常博學,對細節的掌握,對事件的發生也會有還原真相的能力。歷史學得好其實是人的背景脈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可能可以為自己辯解,也可以訓練人的思辯能力。

張翊學長補充:

歷史學程必修:12

其實世界文明史、中國史基本問題這兩堂課是列入系共同必修,它不是算成歷史學程內的那30學分。所以,歷史學程其實應該是主修是必修12,選修18學分;而副修的話,是必修12加上選修6學分。

Q現在學士班在調整議程,那歷史學程現在是否有一些具體的方案已經改制出來了?

李卓穎教授:因為還未定案,如果將來各學程選課架構裡頭皆有導論課的話,我們將會有專門的史學導論課。下學期的課就是要往史學導論的方向發展。而世界文明史放在架構中有可能會變成(這邊聽不清楚)的選擇,可是這個課一定會在。然後中國史基本問題有可能會在另一個架構中出現,而不是在學士班的必修課架構中出現。然後有可能會開出別的課,像是歷史的思維、文獻選讀這些課可能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構想出來。還有另一個趨向是也許會將課程開放給通識選修。

Q歷史學程茶會?

A學程說明會就有點像是迎新,只是我們會辦另一種迎新,對歷史有興趣的、選歷史學程的同學及學長姊,一起討論、交流。而今年我們是第一次半,也許再之後會持續地舉辦。

李卓穎教授:要和導師好好請教、學習,但若各位對歷史學有興趣或不清楚,想請教歷史所的老師,只要寫封信,老師有時間,就可以去找老師,完全不受限於導師制度。

Q下學期開什麼時空的科技史?

王憲群教授:上次有同學問我下學期的課還會不會那麼重?還是有許多書要讀,而大家其實每天都在接觸科技。所以書要讀,project也是要做,而我大概會從風力、水利開始講,因為我喜歡會動的東西,然後會動的東西如何影響到社會,所以我會想到暴動、工人階級怎麼樣開始的,因此會談到一點跟馬克思有關的東西。但我也會讓各位讀比較近代,像是電力,因為我們沒有電就沒有現代的生活;像是車子,沒有車子我們沒辦法走。所以這些事情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會在課程中討論,那我們也會討論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Q每個禮拜要寫摘要?

王憲群教授:不會要你寫摘要,會叫你回答問題。我會給文章,然後提出問題請你回答。補充一下,這個制度是因受英國制度影響。

李卓穎教授:日本史的課,是開在歷史所的課,若一二年級要上,只要老師同意也是可以。是日本近代史的課,從19世紀到 20世紀,主題是按時代來分,真正的談日本史的東西。老師是李啟章老師,東大歷史博士,專長是日本史,上課經驗多。

Q科技和藝術都是物品,將它放到歷史脈絡中,那和歷史社會學有何不同,兩個觀點上有何不同?

A1.不知有什麼差別

A2.馬雅貞教授:大部份受社會學訓練的人,對視覺分析可能不是那麼熟悉。那藝術為什麼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下產生,一定跟藝術為什麼會被創造出來和會被做成這個樣子有關,而那個部分就是藝術史的人可以特別琢磨的地方。然後另一個面相就是除了藝術品是在什麼樣的文化脈絡下產生,藝術品是怎樣流傳到現在,中間是經過什麼樣的演變,不同時空的人怎麼碰觸這個作品。那歷史社會學應該還是社會學的部分,要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

Q歷史社會學,因為讀過柯志明老師的文章

A是歷史也是社會學,端看你自己想得到什麼?想怎麼回答問題?

A2.李卓穎教授:不用特別想去分辨它們,慢慢學

Q在清大大人社念歷史和在歷史所念歷史有什麼差別?貴所如何看待歷史學程,或歷史學程和其他學科學程的關係?是強調歷史學的獨特性?還是某種程度有強調跨領域地看法?如果是跨領域的話,那歷史學的跨領域是什麼?藝術史可能跟歷史社會學不一樣,那藝術史和視覺研究或視覺文化研究的關係是什麼?

馬雅貞教授:藝術史本就共掛文化學程,所以歷史文化主修的同學各半。美國很多藝術史系都改名叫做視覺文化了,所以藝術史本就是跨領域。其實社會學、性別學程也是很有關係,有時上課會從性別角度來切。

王憲群教授:上的課是專題導向。為何需要歷史?歷史其實是我們怎麼看事情。而我們把事情放在歷史脈絡,也就是將歷史放在時間中來看。像要瞭解現在的中國要瞭解中國共產黨;要瞭解台灣和之前的中國就要瞭解中國國民黨。放在時間上來看可以看到結構的變化,看到我們身處的社會為何是如此的?然後進到社會中會更知道如何去運作。在牛津歷史系是最大系,很多上位者、首相都從那走出來。它是跨領域的學習,產生的影響非常的大。

李卓穎教授:要求同學們對文獻掌握,分析、理解、思辨的能力,甚至運用工具來處理文獻,在歷史學系中是必要的。

而比方說若一個社會學家要談一個當代的問題,他覺得其中有歷史的脈絡,談這些問題時會和歷史學家討論。可是會有一些問題就是如果只是用當代或社會學來理解,會覺得不是很充足時,會有一個面向是從歷史的面向來切入,然後去找歷史的根源,而這個是我在學士班中看到不管是哪個領域的老師,有意願跨出來的作為。但談過之後常會碰到一些平時在歷史系不會遇到的問題、挑戰,這時會更密切的跟同儕相處討論。然後就會發生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提的問題其實本身也是問題重重的,也就是說當你界定出某些問題是重要的時,那個界定本身局限性在什麼地方。那麼歷史學就給我提供了這個機會,就是怎麼去看你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當你越走進去那個脈絡時,你會發現那個問題的界定,其實不是你原來想像的那個樣子,就是變成了一個他者,然後這個他者就令你回過頭來看你自己,然後你不一定會失去你原來的想法,可是可以看出你原來想法的局限性。那我覺得學士班提供了一個這樣跨領域的環境,在很多地方可以合作的時候,在彼此之間密切的交流之下,發現了不一樣可互相協助幫忙的東西。

§江豐兆學長:歷史所博一,大學、碩士、博士,都是學歷史,歷史本科出來,研究所是做傳統歷史學領域——古代經濟思想史方面。原本是讀其他校的研究所,所以對學士班的方式感覺蠻震撼的。而就我而言,我覺得歷史給你的寬廣性,絕對足以讓上完課、讀書之外,更能夠去延展自己想要的。那其實很多歷史本科學生修完課之後不知道歷史要幹嘛?往往在密集的修課中,喪失了本身的問題意識,可是我在看到人社的很多課程衝撞中,其實我認為歷史的前景會越來越好,因為它對於知識掌握的寬廣度,我認為都比其他學程更加豐富。再來就是說,在世界的各個脈絡,或許各個科系都有它的獨特方法,可是歷史學沒有特別的方法,但是它強調方法之外談得更多是思維,我們並不認為一件事情、一個方法就可得知真理,我們認為一件事情他的思維、寬廣影響更多。其實當時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來自硫磺島的信》,和同一主題的《硫磺島的英雄們》,兩個不同史觀用兩部電影來討論,我在裡面真的感受到對於一件事情,不同的文明、文化傳統脈絡或立場的啓示,是完全不同,這或許在電影中只是一個視覺或歷史的震撼,可是實際上卻是戰爭、死亡以及很多不幸,我那時覺得我學到的很多歷史面向不只是教科書上,而是在這方面真的能夠理解,甚至到同情。對於歷史社會學這方面,我的老師曾說過:「當你用一個學科、一個思想想要討論一件事情,就可以完整地表達,就表示你學到這個。」

李卓穎教授:對於剛才的說法,像是下學期可能會開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的課,主要是要談歷史,但請的並不一定都是歷史學家,談中國、台灣、香港的公民社會。而這個其實在社會學有它清楚的談法,可是在過程中發現切進去的角度沒辦法真正的看歷史的問題,所以反過頭來是挑戰了社會學家的談法。而這需要密切、確實的討論,然後看到自己本身是相當有局限性的,那麼經過歷史學的這種討論之後,可以回過頭來看到自己的問題、局限性,然後可以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存在在原來的思想之外的地方,更豐富理解當下討論的東西。

Q歷史思維是什麼?和其他學科有什麼差別?(這個同學的問題沒有錄的非常清楚,不過下面張隆志教授有幫他解讀他的問題)

張隆志教授:多多選歷史系的課。

馬雅貞教授:社會學某些理論還是抽象的理論價購,力使每一個發生的事情都是case by case,所以最不好得歷史就是用理論來套歷史,然後用理論來姐是發生什麼事情?那好的歷史就是,當你把它瞭解得更為徹底實,你有可能修正比如說社會學理論架構中的問題。因為抽象的東西一定會有問題,因為太抽象了,而實際發生的問題也太過細節了,可是如果你做得夠深入、夠透徹的話,應該是可以有效的進一步的幫助我們去思考原來的理論有什麼問題。那為何我們要去研究歷史?其實透過這些不同的case可以幫助我們對於很多事情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像我自己有研究清代宮庭藝術,乍看之下是跟政治有關,而這樣就很無聊,可是問題是政治其實在不同時候有很多很細緻的變化、差異。而這就是歷史有趣的地方,它可以將一個概念在很多實際例子中產生變化和不同的可能性。

張隆志教授:那位同學的重點不在於歷史學對時間脈絡的強調或是史料的重視,說故事能力的培養,她說若要從歷史角度做一個個案的話,你除了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外,你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分析和論證,那你如果在分析和論證中,如果你沒有任何概念的工具理論指引或甚至抹種方法學上的一些訓練,那只是純粹採取資料、史實,那算不算是歷史學的獨門武功呢?那對社會學來說,他們有一套理論的訓練,所以怎麼樣不喜歡社會學的人,經過社會學導論之後,就可以朗朗上口三大家、幾大概念和那些術語,並以這些切入到現今的現象,然後就可以提出單純從史料或史實排比之外更深的分析,那歷史學的訓練是否有這個東西,如果有的話那是什麼?我覺得關鍵是在這個地方。那我覺得簡單的答案就是說歷史學實際上是有提供這一套訓練,但是它並沒有說要把它標榜出我們歷史學家怎麼樣,它比較不是用這種方式來呈現。

李卓穎教授:這個問題可能本身已經有它再被問一次的必要,社會學或社會科學提供方法、理論,然後歷史學提供細節、提供資料,這本就是需要被挑戰的思考。然後這個思考可以不斷的問自己、問同學、問老師,然後討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歷史 清大 人社
    全站熱搜

    nthuhss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